1924年8月3日,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委、农民部长的彭素民因积劳成疾,于广州博爱医院溘然长逝。广州各机关下半旗致哀,孙中山派代表致祭,并书挽联:“吾党惜斯人,应多注海倾江泪;廿年同患难,未负乘风破浪心。”表达了相互的深厚情谊和对他的崇高评价。廖仲凯的挽联则强调了彼此相同的政治态度,以及对他品德的赞扬:“谁为农民,即一端可见其志;丧我良士,微斯人将谁与归。”
彭素民生于1885年7月8日,字自珍,江西省清江县店下乡韶塘人。自幼聪慧好学,14岁即中生员(秀才),稍后就读于江西省立经训书院,19岁考入南京两江师范,率先剪辫参加黄兴的华兴会,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。此后20年中,他一直追随孙中山,反清倒袁,征讨军阀,改组国民党,推行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的三大政策,成为国民党的著名左派,共产党的亲密朋友。他20年的革命生涯,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。
(一)自1905年7月至1915年底是他为创立民主共和国而历尽艰险,奔走奋战的时期。1905年春,彭素民由南京两江师范请假东渡日本。同年8月,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,以兴中会、华兴会为基础,联络光复会等组织,在日本东京集会,成立中国同盟会。彭素民以华兴会会员身份参加了此项活动,成为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。1907年8月,又与焦达峰、张百祥、邓文辉等在东京发起,成立以部分同盟会员为基础,以军队和会党作为联络对象的共进会,邓文辉任会长、焦达峰任参议部长、彭素民任文牍部长。1908年,他由共进会派遣回国,主持江西同盟会务,秘密发展会员,策划在本省起义。他化名彭俭参加新军,首先做驻南昌的新军第五十四标的工作,标统林之夏,管带董福开,队长陈继韶、彭克俭等先后入会。他还发展了一些洪江会的头目,作为联系工农群众的纽带。当时与军界的联络点设在南昌鸭子塘熊氏会馆,还有几个秘密机构:南昌的易知社、宜丰的我群社、上饶的体育算术专修科。他还在家乡樟树镇创办女子学校,作为联络总站,并借此发动妇女宣传革命。随后,他又到新干、峡江、高安、宜丰、鄱阳、丰城等县秘密活动。经过十个月的准备,共发展会员一百多人。计划以新军第五十四标为主力,在江西起义。不料被叛徒程豹和敌探胡渊告发,彭克俭、黄钟杰等遇害。他被清廷通缉追捕,在李烈钧的帮助下,得以逃离。当时江西巡抚遍查新军花名册,没有发现彭俭之名,便把彭克俭作为彭俭销案了事,向清廷申报。是年冬,他改名彭素民,避居峡江的同盟会员陈禹轩家中,后与同乡黄介民等考入闽江师范。
1909年,江西陆军测绘学堂招生,他觉得这是再次打入军队发展革命武装的机会,于是改名彭键前往应试。陈禹轩劝他别冒这个风险,他慷慨激昂地说:“死有什么可怕,如果我这次暴露了身份,被清廷杀害了,能有益于国事,和彭克俭诸烈士相见于地下,也是我心甘情愿的。”入学以后,学校当局并未发觉他就是被通缉的彭俭,但一些热血青年对他逐渐有所了解,非常愿意和他接近。在校一年多,他做了大量的宣传联络工作,发展了包括该校高级官佐在内的一批起义骨干。辛亥革命爆发,南昌城内测绘学堂和陆军小学学生配合攻城的起义部队,驱逐守城官兵,打开城门,从而兵不血刃,光复了江西省会。1924年广州《中国国民党周刊》有一篇纪念文章介绍彭素民时指出:“辛亥武昌起义,江西测绘生首谋响应,促三百年帝制于汉族之江西崩溃一旦,君之力也。”南昌光复前后,彭素民还与陈劭先、黄介民等筹组临江军政分府。1912年元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彭素民任总统府秘书。孙中山辞职后,他回江西任《晨钟报》主笔。临别有《留别南京临时总统府诸子》:“折柳春三月,临岐意万重。天涯有诗兴,遮莫惜邮筒。”表达了同志间殷殷情谊。同年,他应聘北京稽勋局(优抚辛亥革命烈士的机构)秘书。民国2年宋教仁案发生后,素民愤而离京,复回赣协办《晨钟报》,揭发和痛斥袁世凯阴谋。李烈钧湖口起义失利,他被迫流亡日本,参加孙中山筹组中华革命党的工作。1914年8月,乘欧战爆发,帝国主义者自顾不暇,袁氏失去凭藉之机,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纷纷返回祖国。彭素民回上海住虹口廉泉坊,公开身份是应聘为中华书局分纂《中华大字典》,暗中则从事讨袁的秘密活动。当时,袁世凯有称帝野心,他对此深感忧虑,指出:“此实不良社会为之,革政治而不及社会,祸源不去,治决无期。”他这时因政治环境险恶,同志被捕,自己潜伏租界而心情焦虑。在30岁时所作《百字令·自寿》中,他写道:“天涯奔走,叹功名三十,于我何有?误煞文章能报国,争不牧猪屠狗?老大蹉跎,少年倜傥,辜负虚名久。本来无谓,英雄知算谁某!除却旧侣高阳,同游阮籍,更无须可否。此日顽躯犹健在,满饮一杯自寿。十二元终,三千劫尽,且待重回首。而今何事,许多来者在后。”
(二)1916年至1919年是彭素民佐助孙中山进行护法运动与军阀展开斗争的时期。期间,他奉命离沪,奔走于广州、北京、潮汕、福建等地,先是到广州争取林虎接受孙中山的节制未成功;后于1916年9月北上,想说服当时北京日趋分裂、腐化的国民党人,要他们加强团结,共同对付北洋军阀,亦未取得效果;失望之余,他写下了《古道》一诗,抒发胸中的愤懑:“古道于今不可期,各开门户各争持。相逢若复论知己,悔不如前落魄时。”
1917年秋他离京南下,佐助伍毓瑞在潮汕练兵,任援赣军第四军秘书长兼领游击。准备联合陈炯明以帮助粤军返粤,驱除粤督莫荣新(桂系军阀),拥戴孙中山北伐,不料莫荣新闻讯夜袭伍军于潮州,伍毓瑞全军皆溃,他只身脱走上海。1918年2月,孙中山任命他为广州元帅府秘书。5月,护法运动失败,孙中山被迫辞职,他转赴福建。1919年11月11日,孙中山在《复彭素民函》中指出:“吾党蒙难艰贞,而目的不得遽达。亦惟有努力奋斗,始终不懈而已。来函谓姑息不如刚决,诚有见地之言。昔武侯未出中原,先擒孟获,以除内顾之忧;今之桂贼,即孟获也。此贼不灭,民国不能生存,是以当今急务,在先灭桂贼而统一南方,然后乃能北向讨伐耳。望与各同志力作士气,以赴时机,则前途希望,正未有艾也。” |